【光明日报】马一德: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链供应链韧性

  • 靳东鹏
  • 日期:2021-08-26
  • 514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产业链、供应链在关键时刻不能掉链子,这是大国经济必须具备的重要特征”。上半年,我国经济持续稳定恢复、稳中向好,科技自立自强积极推进,制造业比重提升,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2.6%,新动能正在成为引领经济转型发展的新引擎。同时也要看到,全球疫情仍处于大流行状态,多个国家陆续出现疫情高峰,我国外防输入和经济下行的压力仍然存在。面对更趋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和经济恢复发展面临的困难与风险,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的紧迫性凸显。解决国内经济恢复仍然不稳固、不均衡的问题,成为“十四五”开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着力点。

  科技创新既是发展问题,更是生存问题。近年来,个别国家视我国为战略竞争对手,打压中国科技企业,试图通过收缩重构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来遏制中国产业升级。核心技术等不来、要不来,如果我们不能准确把握发展环境的新变化新挑战,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则不仅会遭遇产业升级迟滞,甚至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进程都会被干扰。有鉴于这些风险挑战,中共中央政治局7月30日召开会议指出,“要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加强基础研究,推动应用研究,开展补链强链专项行动,加快解决‘卡脖子’难题,发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这为解决国内经济恢复不稳固、不均衡的问题明确了攻坚方向和路径。

  在新发展阶段,引导企业加强基础研究,促进科技创新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是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的基本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发挥企业出题者作用,推进重点项目协同和研发活动一体化,加快构建龙头企业牵头、高校院所支撑、各创新主体相互协同的创新联合体,发展高效强大的共性技术供给体系,提高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成效”。企业在科学研究领域投入偏低是我国基础研究的短板,也制约着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的提升。虽然,我国已有华为、大疆等在科技研发上处于“并跑”或“领跑”状态的领先企业,但多数企业对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的研究还不够重视,在科技研发领域仍以“跟跑”为主。

  在新发展阶段,应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和完备产业体系的优势,按照科学技术和产业链供应链的发展规律,立足于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完善市场化研发机制,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加快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鼓励创新型城市的科技系统依托产业集群创办混合所有制产业技术研究院,做好对人工智能、量子计算、脑科学、基因编辑等新技术的前瞻性研判,锻造一批“杀手锏”技术、颠覆性技术,巩固提升优势产业的国际领先地位;支持龙头企业牵头,联合产业链上其他有创新优势的企业、科研机构、高校,组建产业创新联合体,高标准组建企业创新研究室、企业研究中心,发挥大企业的引领支撑作用,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增强龙头企业对产业链供应链的控制力,使更多本土跨国公司成为提供中间品和资本品的“全球供应商”。引导和鼓励地方立法,在用好财政资金的同时,加强共性技术平台建设,明确自然科学基金支持基础研究的功能定位,多渠道持续增加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和社会力量对基础研究的投入;通过对企业实行税收补贴,对企业进行基础研究的资金投入采用加倍税收减免等办法,降低企业科技研发的起步难度和成本;引导企业建设基础研究平台,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力度,在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创新平台建设和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引导和鼓励龙头企业参与产业共性技术、战略前沿技术的联合攻关;对重大前沿性领域适度超前部署,通过“揭榜挂帅”发布企业技术需求清单,在关系国家安全的领域和环节,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多元化,构建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国产替代技术供给体系,确保在极端情况下产业链供应链能够正常运行。

  在新发展阶段,不断涌现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有利于实现产业链补链强链,是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的主引擎。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小企业发展,指出“中小企业能办大事”。上半年,我国市场主体大幅扩容,全国日均新设市场主体同比增长超过25%;新产业新产品迅速成长,工业机器人、太阳能电池、集成电路产量分别增长69.8%、52.6%、48.1%,成为引领经济转型发展的新引擎。对于聚焦主业、苦练内功的中小企业,在合作研发、专利保护和运营等方面应提供更有效的政策和资源支持,以“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带动广大中小企业向产业链价值链高端攀升。应按照中央决策部署和“十四五”规划纲要,通过大力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带动孵化创新型中小企业,使更多长期专注细分市场、创新实力较强、配套能力突出的中小企业成长为“单打冠军”或者“配套专家”。

  在新发展阶段,应实施中小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推进工程,让知识产权为专业化的产品、精细化的管理、特色化的品牌、新颖化的模式赋予内生动力。广大中小企业应把知识产权和品牌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完善专利布局与品牌建设同步实施的市场化激励机制,以互利互补的良性循环推动中小企业做优做强;积极引导企业实施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战略,努力提高知识产权运营能力和品牌发展能力,提升中国科技产品的质量;鼓励有实力的企业打造世界级自主品牌,通过收购国外品牌、在境外的商标注册等措施实现自主品牌国际化。充分利用我国已设立的自由贸易试验区、境外经贸合作区、跨境经济合作区等,以及中欧班列、西部陆海新通道等的全球贸易机遇,落实好多边双边国际合作机制,鼓励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

  在新发展阶段,营造各类创新主体协同联动、创新资源高效配置的优质创新生态,是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的重要保障。

  构建优质创新生态需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释放创新潜能。目前,大多数产学研合作仍处于研发链条的中下游,局限于产品和工艺的研发创新,缺乏长期可持续的产学研协同创新。因此,亟待深 化科技领域“放管服”改革,加快推进科研院所改革,发挥市场在各类创新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促进人才、资本、技术、数据、知识的合法、有序、顺畅流动,在技术路线、人员选用、成果转化、收益分配等方面赋予各类创新主体更大的自主权和决策权;加快政府职能和治理思维的转变,全面提升各级政府的科技治理能力,加快从以研发管理为主转向以创新服务为主,将服务对象转向产学研用、大中小微等各类创新主体,将科技服务领域从研发到成果转化延伸至商业化应用的创新链。全方位加强市场监管,综合运用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消费者权益保护等法律法规,打破行业垄断和市场分割,防止资本无序扩张和不正当竞争行为,打造国际化、市场化、法治化营商环境。

  在新发展阶段,应畅通国内经济循环,激发强大国内市场的消费潜力,形成内生的需求反哺机制,引导企业聚焦主业可持续发展;进一步加强金融扶持,利用科技金融、中小企业基金、资本市场等多元资金保障体系,支持企业加强基础研究,推动应用研究;引导龙头企业与中小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共建研发机构,共享科研成果。加快构建协同创新机制,引导各类科技成果转化主体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机制,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在产业链薄弱环节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将研发成果嵌入产业链供应链,以此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可控性和附加值,实现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可控。(文章来源:光明日报     2021-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