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派故事】调解人“站在共产党这一边”

  • 日期:2017-05-03
  • 6031

    成立之初,民盟作为中间力量,“于国共两党之间,调和监督,以期全国终能达到民主的团结”。

    随着时势的发展,民盟逐渐由走中间路线转为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并在新政协筹备和创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集合“三党三派”

    1939年11月23日,作为中国共产党实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政策、巩固国共团结的重要阵地,由国民参政会中一部分无党派和中间党派参政员,如黄炎培、张澜、梁漱溟、章伯钧、沈钧儒等发起组织的“统一建国同志会”,在重庆召开了成立大会。

    但“皖南事变”之后,共产党和国民党的合作遭到破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危机四伏。国共两党之外,一些主张抗日的政党和人士,迫切希望各方力量联合起来,为坚持团结民主抗日而斗争。

    在此背景下,黄炎培、张澜等人“深感为民主与反内战而团结之必要”,决定在统一建国同志会的基础上组建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在国民党统治区工作的周恩来、董必武等对此也给予了支持。

    1941年3月19日下午,中国民主政团同盟成立大会在重庆上清寺“特园”秘密召开,参加者有:中华职业教育社、乡村建设协会、中国青年党、国家社会党(后改称民主社会党)、中华民族解放行动委员会(后改称中国农工民主党)的成员以及无党派的社会贤达张澜。盟员公推中华职业教育社的黄炎培为中央常务委员会主席。同年10月,黄炎培辞去主席职务,由时年69岁的张澜接任。

    1941年10月10日,在香港的民盟机关报《光明报》发表《中国民主政团同盟成立宣言》和《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对时局主张纲领》(简称“十大纲领”)。

    28日,延安《解放日报》发表社论《民主运动的生力军》,支持中国民主政团同盟的成立。

    1942年,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加入,中国民主政团同盟遂成为集合“三党三派”的政治党派。

    中国民主政团同盟最初的政治主张主要是“贯彻抗日主张,实践民主精神,加强国内团结”,并积极组织成员参加国民党统治区的民主宪政运动。

    1944年9月19日,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在重庆召开全国代表会议,决定将名称改为“中国民主同盟”,取消团体会员制,盟员一律以个人名义加入。

    同年冬,张澜亲自发动四川和云南的国民党要员龙云、刘文辉、潘文华等成为秘密盟员。5年后,当解放战争进行到最后关头时,这些盟员发挥了特殊作用,他们的起义减少了各方面的损失。

    从力促和谈到拒做调解人

    1946年1月,民盟参加在重庆召开的政治协商会议(俗称“旧政协”)。在政治协商会议和国共两党和谈过程中,民盟与中共代表团密切配合,共同斗争,力促和谈成功。

    与此同时,他们还参加和支持学生民主运动,以及广大人民群众反内战、反饥饿、反迫害的斗争。

    在争取民主自由的斗争中,一批优秀的民盟成员惨遭国民党反动派杀害,如李公朴、闻一多、杜斌丞、杨伯恺、于邦齐等。

    在反对国民党非法召开“国民大会”的斗争中,民盟与中共一致行动,拒绝出席,并先后将投靠国民党反动派的青年党、民社党清除出民盟。

    1947年10月,国民党政府宣布民盟为“非法团体”。11月,民盟总部被迫解散。

    此后,民盟地方组织和成员转入地下斗争。1948年1月,民盟一届三中全会在香港召开,成立临时总部,公开宣布同中国共产党携手合作,为彻底摧毁国民党反动政府,实现民主、和平、独立、统一的新中国而奋斗。这次会议被视为民盟历史的转折点,,是民盟在政治上的新生。

    同年5月,民盟与各民主党派一起,通电响应中国共产党召开新政治协商会议,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五一口号”。

    1949年,三大战役结束后,国民党败局已定。蒋介石的亲信张群请求张澜在国共双方之间进行调解。这时,张澜明确地说:“现在是革命与反革命之争,我站在共产党这一边,不再做调解人了。”

    “得天下者毛泽东”

    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和中共代表团抵达重庆,同蒋介石进行和平谈判。毛泽东在人群中一眼就认出了银髯飘飘的张澜,不等介绍就走上前去。

    张澜被称为川北圣人,当时流传“得四川必先得张澜”的说法。当年,蒋介石入川,陈立夫屡次动员张澜迎接,他都没有去。

    8月30日,毛泽东和蒋介石会晤后,登门拜访张澜。

    据张澜的女儿张茂延回忆,毛泽东到了以后,从楼梯底下开始和雇工一一握手问好。那些工人里面还有刚刚烧完火的,手脏得很。

    张澜当时就愣住了。毛泽东走后,感慨万分的他,对在场所有人说:“得天下者毛泽东。”

    后来他对家人说:“我也是贫寒出身,高高在上几十年,染了一身士大夫气。”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张澜被选为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

    当时,有来自解放区的同志看张澜戴瓜皮帽、穿长衫,一副遗老的样子,表示反对。

    朱德说:“讲到革命,诸位没有一个有他早的。”从辛亥革命之前的“保路风潮”,到反袁世凯的护国运动,张澜在川北组织自治,再到冒着杀头风险组织民盟,拒绝参加伪国大,彻底地孤立国民党、蒋介石,这些事实令大家折服。

    事实上,此前,周恩来特意拨了一笔服装费,希望张澜能一身簇新地出现在天安门城楼上。但张澜婉言谢绝:“国家的钱,即人民的钱,我怎么可以用来做了长袍穿在自己身上?”

    然后,他自己出钱,赶制了一件布长衫。这就是《开国大典》那幅油画上的张澜的形象。(文:陈融雪;来源:新华社《瞭望东方周刊》)

    (文章来源:统战新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