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外知识分子如是说

  • 日期:2017-06-15
  • 934

  在近日召开的全国党外知识分子统战工作座谈会上,四位党外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袁隆平、潘建伟、施一公、彭雪峰以肺腑之言,道出了广大党外知识分子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赤子之心,表达了在党的领导下共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责任担当。

袁隆平:我的心深深地向着共产党
 
    3月4日下午,在全国政协联组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知识分子说的一番心里话,我听了感到特别温暖。总书记的讲话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广大知识分子的重视、关心和厚爱,既对知识分子建功立业寄予殷切希望,又对知识分子担当使命提出明确要求,还对如何更好地把知识分子凝聚起来作出战略部署,是新时期做好知识分子工作,以及广大知识分子健康成长、创造无愧于伟大时代业绩的行动指南。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伟大的事业,决定了我们更加需要知识和知识分子,更加需要知识分子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多作贡献”。作为一名党外知识分子,一名科研工作者,深感肩负的责任与重担。

  我的毕生追求就是“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种子精神给我的启迪最深。我觉得,种子优良了,水稻才能根深叶茂,硕果累累。人就像一粒种子,只有身体、精神、情感都健康了,才能茁壮成长。要成为一名称职的科技工作者、合格的知识分子,就应该学习种子精神,做一个热爱祖国,热爱共产党的人;做一个关注民生,为人民服务的人;做一个不怕挫折,敢于创新的人。

  回顾63年的杂交水稻研究之路,我深深感到,正是党的阳光雨露养育了杂交水稻这朵奇葩,使我们在挑战“世界饥饿”的历程中,有勇气坚持不断探索,有条件克服重重困难,使这道世界难题首先被我们中国人攻破。因此,无论时代如何发展、环境如何变幻,作为中国知识分子,都要始终跟党走,始终对祖国、人民充满深深的爱,这也是我们科研创新的动力源泉。

  科学探索无止境,我有“两个梦”,一个是“禾下乘凉梦”,水稻长得有高粱那么高,穗子像扫把那么长,籽粒像花生那么大,我和我的助手高兴地坐在稻穗下面乘凉。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全世界现在有1.5亿公顷水稻稻田,但是杂交水稻还不到10%,若有一半种上杂交稻,增产的粮食可以多养活4亿到5亿人。我萌生的新目标是:将重点开展超级杂交稻高产攻关、海水稻的研制以及第三代杂交水稻遗传工程雄性不育系的继续研究和应用推广。或许,这又是一场攻坚战。只有永不满足,不断创新,我们才能有新的动力,新的收获。

  我的做人原则是淡泊名利、踏实做人。国际上曾经有多家机构高薪聘请我出国工作,都被我谢绝了。我的根在中国,杂交水稻研究的根也在中国。有的人不理解,我就告诉他:人,除了吃饱肚子,还需要一股子精神,只有精神丰富了,心情才能愉快,身体才能健康,事业才能做得长远。如果老想着享受,哪有心思搞科研呢?我还要为培育农业科技人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为中国杂交水稻技术的继承和创新积蓄力量。

  我是一名无党派人士,我的心深深地向着中国共产党。多年来,我担任了全国政协常委和湖南省政协副主席,还担任了湖南省知识分子联谊会会长,做了一些参政议政履职工作,为国家和湖南的发展建言献策。我希望青年知识分子也能参与其中,与伟大的祖国同频共振,奉献青春和力量,把根深深扎在祖国的大地上,把情紧紧融入服务人民的伟大实践中。

(作者系无党派人士,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工程院院士,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中国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究员)


潘建伟:敢于担当 敢为人先 为建设科技强国贡献力量

  

    今年3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全国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民进、农工党、九三学社委员联组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体现了中共中央对知识分子的充分信任和亲切关怀,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重视知识分子的鲜明态度和对民主党派的高度重视,必将进一步激发广大知识分子弘毅报国的政治热情。

  学习了总书记的讲话,我真切感受到中共中央虚怀若谷、海纳百川的胸襟和气度。同时,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也深感责任重大,要敢于担当,敢为人先,为建设科技强国贡献力量。

  2005年,我有幸成为九三学社的一员,12年来我与众多优秀的知识分子一起学习、参与和见证了九三学社的发展历程,深刻地体会到科技工作者对国家发展的重要作用和责任。新中国成立伊始,百废待兴,正是包括像王淦昌、邓稼先等九三老一辈在内的广大科技工作者不计个人得失,在国家最需要的时候坚持奉献,完成了“两弹一星”的壮举,奠定了我国稳固的大国地位,我们国家才能在相对稳定的环境下发展。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九三人肩负科教兴国、科技强国的责任,涌现了像王选、谢家麟、师昌绪等优秀典范,为推进自主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老一辈九三人炽热的爱国热情和为祖国富强、民族振兴而无私奉献、矢志不渝的高尚品格,为全体九三学社社员和中青年科研工作者树立了光辉榜样。正是包括诸多九三学社前辈在内的爱国科学家的激励和引领,使我坚定了献身中国科技事业和为我国量子科技发展做出贡献的决心。我至今仍清晰地记得,1996年我留学奥地利,第一次见到我的导师Zeilinger教授时,他问我的第一个问题是:你的梦想是什么?我的回答是:在中国建一个世界一流的量子物理实验室。此后,我一直为实现这个美好的中国梦而不断地努力着。2001年,我回国在中国科大组建了量子物理与量子信息实验室。我们从零开始,在中科院及有关科教主管部门的支持下,在众多九三前辈的关心下,实验室得到快速发展,更加坚定了自己要在国内做出国际一流研究工作的决心。经过十多年的努力,我们建立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实验研究平台,培养了一批优秀青年人才,取得了多项国际领先的原创性成果,为我国在国际量子科技版图上占据一席之地尽了一份力量。

  在量子计算方面,我们团队一直在量子计算的核心资源——多光子纠缠的制备与操纵——方面处于国际领先地位,率先验证了几乎所有重要的量子算法,系统性演示了量子计算的基本功能。最近,我们成功构建了多光子可编程量子计算原型机,首次演示了超越早期经典计算机的量子计算能力,首次实现了十个超导量子比特的纠缠,为未来在特定问题上超越经典超级计算机、实现“量子称霸”这一里程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量子通信方面,我们发展了实用化的量子通信技术,自主研制的量子通信装备已为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等国家重大活动提供了信息安全保障。为构建广域量子通信体系,我们在国家发改委的支持下构建了国际上首条千公里级的量子保密通信“京沪干线”,可为北京、济南、合肥、上海沿线城市间的金融机构、政府及国家安全部门提供高速、高安全等级的信息传输保障。在中科院的前瞻性布局下,国际上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已于2016年8月成功发射。“墨子号”将在国际上率先实现星地量子保密通信,为我国未来构建覆盖全球的天地一体化量子保密通信网络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撑。令我深有感触的是,在中科院启动量子科学实验卫星专项时,我的导师Zeilinger教授主动提出与我们合作开展空间量子实验。回想起当年Zeilinger教授问我的关于梦想的问题,我深刻地体会到,随着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和科技制度的不断创新与完善,我国的科技事业正处于一个蓬勃发展时期,我们科技工作者正处在一个不断实现和超越梦想的光荣时代。

  2016年10月,我有幸参加了中央党校为期一个月的高校中青年干部学习班。通过这次学习,我深刻体会到人民立场是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九三学社“爱国、民主、科学”的精神与中国共产党的人民立场是完全一致的,就是要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九三学社先辈的光荣传统,扎实工作、刻苦攻关、努力创新、积极进取,使科技发展的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创新是科技进步的灵魂。科技工作者首先要有敢为人先的魄力,勇于创新、善于创新,创造引领世界潮流的成果。当初我们提出卫星量子通信的构想时,常常被人问及:“美国有没有在做?”“欧洲的情况怎么样?”而我们坚信,中国的科技创新一定不能仅满足于跟踪和模仿,我们也一定能立足国内做出开创性的成果。中国科学院也以前瞻的态度,支持我们从事这样一项国际上未有先例的原创研究,我国得以成功发射国际上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实现了广域量子通信技术的国际引领。我相信,只要广大科技工作者进一步发扬敢于担当、敢为人先的精神,一定能够在更多的领域实现从跟随到并跑、领跑的转变。

  最后,我要衷心感谢党和国家给予我们广阔的天地,使我们有机会尽情发挥自己的智慧与能力,为国家科技事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衷心感谢九三学社对我们的培养和帮助,使我们能够参与到多党合作事业中来,为我们打开一扇报国之门,使我们的人生更加丰富,更加出彩。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常务副校长,九三学社中央常委、安徽省委副主委)



施一公: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十年前的今天,我在清华大学创建的实验室刚刚启动,首批学生还懵懵懂懂。而今,我们于2015年解析的剪接体结构已经登上了国际经典生物化学教科书的封面,我在清华培养的博士生已经在中外研究机构开始独立领导实验室、培养他们的博士生;成立于2011年的清华大学结构生物学中心已经成为世界上赫赫有名的科研和人才培养基地;美国的常青藤名校、德国马普所这些国际著名的学术机构甚至要来挖我们完全在国内起步的中青年学者去做他们的学术带头人。我们可以很自信地讲,清华大学结构生物学中心已经在相关尖端研究领域引领世界!

  2006年当我决定放弃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终身讲席教授的职位全职回国的时候,有很多人大惑不解;可是今日回头看,我想再没有人会怀疑这个决定的正确性。清华结构生物学中心的发展正是中国过去几年科技发展的一个缩影。国家大力支持科学技术研究,在增大财政投入的同时,积极支持人才队伍建设。

  这十年,我见证、经历、更重要的是亲身参与了中国的高速发展,深切感受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不是一个口号,而是切切实实正在发生的进行时。我很骄傲当年做出的回国选择,更感谢国家和清华大学为我们这些留学归国人员提供的大舞台。

  这十年,世界大势的巨大变化可谓目不暇接。在瞬息万变的国际环境中,“打铁还需自身硬”,科技强国、人才兴国。运用科技为中国的社会经济健康发展、为人民的幸福安康保驾护航是科技工作者的使命。“我国广大知识分子要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舍我其谁的责任感,主动担当、积极作为”,习近平总书记3月4日看望政协代表时的这番讲话既是对广大知识分子的激励和鞭策,也恰恰道出了我们的心声。

  过去几年,中国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都取得了长足进步,很多领域拉近了和世界领先水平的差距;个别领域已经处于领先地位。可是,作为工作在一线的科学家,我却有了更多的紧迫感,原因很简单:之前我们的心态多为追赶,前方的路或多或少有迹可循、有经验教训可以借鉴;现在不一样了,我们必须调整心态,在若干领域要思考如何“引领”的问题。从割地赔款落后挨打到励精图治重新崛起、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于华夏整体而言在五千年的历史上也属首次。我们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也必须要面对错综复杂的挑战。所以,我对总书记讲话中连提三个创新心有戚戚:“不断强化创新意识,不断提升创新能力,不断攀登创新高峰”,秉持创新的精神锻造自身实力,运用创新的思维应对不可预测的挑战。中国的科技工作者,作为创新的主力军,责任重大!

  结合自身实践,我以为,作为一线的科技人员,创新体现在对于本领域科研工作敢为天下先的追求,发挥才智,探索未知,为人类文明书写新篇章,为经济发展提供新引擎。作为一个机构的管理者,创新也体现在对新机制体制的不断探索,以及在实践中解决问题的智慧、不忘初心推进改革的勇气和韧性。

  作为有多年留学和海外工作经验的代表以及欧美同学会副会长,我衷心感谢党和国家对留学归国人员的关心和爱护。从1978年到2016年底,我国各类出国留学人员累计达458.66万人,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留学生输出国。随着中国的经济发展和政策利好,近年来出国留学完成学业后选择回国发展的留学人员比例由2012年的72.38%增长到2016年的82.23%。截至2016年底,我国留学回国人员总数达265万人,其中十八大以来回国人数占到70%,形成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留学人才“归国潮”。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3月4日重要讲话中所说的“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我们不仅要吸引人才回流,更要用好人才;不仅要吸引留学人员归国,也应该敞开胸怀、吸引各国的顶尖人才来华工作,为我所用。建议相关部门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好针对海外归国人员、外籍高层次人员的诸如落户、购房、子女入学等后勤安置工作,使他们能够减少后顾之忧,充分发挥才智。同时,随着我国科技水平的提高,本土培养的人才水平也越来越具备国际竞争力。建议国家进一步加大对本土培养的杰出青年人才的支持力度,协调好归国人才与本土人才的支持政策,做到真正的“唯才是举”。

  中国的发展和强大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努力。六年前,我曾经呼吁我们每一位专家要“树正气,去私心,敢担当,有作为”,要把个人奋斗与国家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升华人生价值。这是我过去、现在、以及未来会一直努力践行的准则。总书记讲话中体现出来的对知识分子的尊重、信任与倚重更是对我们的莫大鼓舞,让我们为了国强民富、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的美好明天而心无旁骛地努力,轻装前行。惟行胜于言,直挂云帆济沧海。

(作者系无党派人士,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副校长)



彭雪峰:爱才 识才 容才 用才

  

    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3月4日政协会议上关于知识分子工作的重要讲话,在广大知识分子中引起热烈反响。总书记在讲话中对知识分子为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所作的贡献给予了高度评价,对知识分子肩负的时代使命和社会责任给出了精辟论述,为今后如何做好知识分子工作指明了方向,对于广大知识分子是莫大的鼓舞和激励,更是鞭策和要求。

  在全国1亿多知识分子中,党外知识分子占到75%左右。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关键时刻,总书记的这次讲话,对于凝聚知识分子特别是党外知识分子的力量,合力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极为深远的意义。

  在学习总书记的讲话过程中,我深切体会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知识分子的爱才之心、识才之智、容才之量和用才之道。

  一是爱才之心。人才是富国之本、兴邦大计。新时代的知识分子,更是党和人民可以信赖和倚重的力量。习近平总书记评价知识分子为“社会的精英、国家的栋梁、人民的骄傲和国家的宝贵财富”,将知识分子的地位和作用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倡导全社会大兴识才、爱才、用才、敬才之风,充分体现对知识分子的关怀和爱护,彰显了高瞻远瞩的智慧和眼光,是凝聚人才的重要基础。

  二是识才之智。我国知识分子素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志向和传统。新时代知识分子满怀对国家富强、社会安定、人民幸福的热切期望,心有“立德、立功、立言”的崇高追求,是有能力、有见地、有担当的社会主义建设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对知识分子“始终胸怀大局、心有大我”,坚持“国家至上、民族至上、人民至上”的期望,是对知识分子价值追求和家国情怀的深刻理解,是激发知识分子才华和能量的源动力。

  三是容才之量。“不信仁贤,则国空虚。”“夫尚贤者,政之本也。”尊贤、重贤、信贤,是中国传统的为政之道和治国智慧。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广开进贤之路,要求各级领导干部主动与知识分子“交朋友、听诤言”,“多一些包涵和宽容”,体现了尊贤重才的智慧和胸襟。只有营造尊重差异、多元包容的用人环境,让知识分子有用武之地而无后顾之忧,才能最大限度地释放知识分子的才华和能量。

  四是用才之道。用才之道在于“知人善任,唯才所宜”。习近平总书记对知识分子提出的“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投身创新发展实践”两个要求,正好契合知识分子的优势与专长。知识分子拥有深厚的学识修养和社会威望,是大众精神的引领者和示范者,应该成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模范和标杆;知识分子直接从事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是最具创新创业活力的群体,应该成为推动创新发展的生力军。只要针对知识分子的特点“量才而用”,就能充分发挥知识分子的力量,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作为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我们要进一步学习贯彻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做好以下几点工作。

  第一,深入学习、践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深入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上,我们要充分发挥自身的社会影响力,通过报刊、网络、自媒体等载体,积极宣传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社会认同与共识。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理念来理解,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要树立社会主义法治信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只要全民确立社会主义法治信仰、宪法意识,我们社会的道德秩序就能建立起来。作为社会主义法律工作者,要率先垂范,积极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推进宪法和法律的有效实施,推崇社会主义法治信仰,为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奠定法治精神基础。

  第二,立足本职服务创新发展实践。中国正在经历的广泛深刻的社会变革,是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深远的创新实践。积极参与创新实践,是知识分子义不容辞的责任。作为法律服务工作者,我们并不直接参与科学技术的创新实践,但我们是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重要力量,也是机制体制创新的实践者和推动者。我们要积极响应总书记的号召,不断推动建立和完善创新创业工作机制和体制,例如推动健全知识产权转移转化机制,保障知识产权依法转让流动和科技成果的有序转化,培育有利于创新创业的良好制度环境和市场规范。

  第三,坚持胸怀大局,积极参政议政。作为党外知识分子,我们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专长,紧紧围绕发展大局,积极参政议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献计献策。我们要发现问题、指出问题,更要发扬建构精神,研究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路径,为国家分忧解难。我们要充分发挥联系群众的桥梁作用,反映民众所想所需,为人民谋福祉。我们要坚持知行合一,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自己的实际行动,以礼正身,以己正人,争当道德表率和价值模范,身体力行带领全社会遵循核心价值观,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我们要始终胸怀大局,精于专业、诚于品德、忠于国家和人民,将个人追求与国家富强、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目标紧密结合起来,在奉献与担当中实现自身价值。

(作者系无党派人士,全国政协常委,大成律师事务所主任)

(文章来源:统战新语)